/images/logo2.png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页 | 组织结构 | 规章制度 | 教学研究 | 教学评估 | 教务管理 | 专业设置 | 实践教学 | 教材管理 | 下载中心 

  当前位置:文章正文  
甘肃政法学院“十二五”本科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
2013-03-12 11:31  

为了更好地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和国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学科专业发展的实际需求,进一步促进我校本科专业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普通高等院校基本办学条件(试行)》以及《甘肃政法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时期本科专业建设与发展的回顾

(一)本科专业建设与发展的主要成就

十一五期间学校各项事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学校办学规模、办学层次、办学水平都迈上了新的台阶,专业建设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1.本科专业数量合理增长,专业涉及学科门类稳步拓展。“十一五”期间,新设置禁毒学、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和广告学等5个本科专业,本科专业总数达到23个,涵盖法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工学等5个学科门类,初步形成了较为合理的学科专业结构。

2.专业调整改造工作取得初步成效。“十一五”期间,根据社会需求和学校总体定位,以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学校及时启动专业调整改造工作,科学设置专业方向,积极培育专业特色,改变专业的趋同化倾向,有效提高了传统专业的承载量和社会适应性。

3.优势、特色专业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学校加大对法学、公安专业等优势、特色专业的支持力度,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法学、侦查学、边防管理专业先后被遴选为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点,法学应用性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获批国家级试验区项目,为本科专业内涵建设注入新的活力,更好地发挥了优势专业的示范带头作用。

4.质量工程项目对专业建设的带动作用明显。“十一五”期间,学校以各级质量工程项目建设为抓手,全面实施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先后建成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省级特色专业3个;创建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1个;建成省级精品课程12门、校级精品课程20门;创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校级优秀教学团队4个;培育省级教学名师2名,校级教学名师15名;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10项;实验教学条件得到较大程度的改善,实践教学环节得到切实加强,教育教学总体水平稳步提升。

5.专业评估工作成效显著。“十一五”期间,建立了专业评估制度,对现有专业定期进行评估,通过评估,及时总结专业建设取得的成绩,发现并解决存在的问题,促进了对传统专业的改造及新办专业、优势专业的建设。

(二)本科专业建设与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从我校“十二五”规划及实现内涵发展的目标来看,目前的专业建设还存在诸多不足:一是专业结构不尽合理,一级学科下的专业过于单一,专业承载量有限;二是优势专业数量不足,专业的品牌和特色创建工作有待加强;三是专业内涵建设还有待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还不够深入;四是个别专业社会适应度不高,竞争力不强,亟待改造,加强建设。

二、“十二五”本科专业建设与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高等教育规律,以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专门人才为目标,按照“法学创品牌,公安显特色,法商结合,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建设基本思路,合理布局专业结构,注重专业内涵建设,凸显专业特色,打造品牌专业,提高专业建设水平,实现专业协调发展。

(二)基本原则

1.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原则。根据国家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法制建设需要以及学校总体定位,适应社会需求,改造传统专业,增设新兴专业。完善专业培养方案,优化专业结构,丰富专业内涵,拓展专业发展空间,主动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2.强化内涵建设的原则。根据学科发展趋势和社会需求变化,凝练专业方向,科学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专业培养目标,科学设置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加强教学团队建设,提高专业评估效用,提高专业教学质量。

3.全面建设与突出特色相结合的原则。统筹规划,分类管理,重点突破,整体推进。集中力量建设一批体现区域特色、行业特色与学校特色的品牌专业,形成以品牌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专业群。

4.促进专业间交叉、渗透、融合的原则。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多元化人才的需求,积极促进学科专业交叉、渗透与融合,打破学科专业壁垒,构建多学科专业交叉渗透培养模式,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三、本科专业建设的目标和内容

(一)总体目标

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依据学校发展目标,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加强优势专业和特色专业建设,实现专业间的交叉、渗透与融合,推进跨专业联合培养机制,依托优势专业培育应用性较强的新型专业。到“十二五”末,使学校本科专业总数达到26个左右,专业特色更加突出,专业的社会适应度显著增强,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及核心竞争力大幅提升。

(二)主要内容

1.加强优势、特色专业建设

依托省级重点学科和国家级人才培养实验区建设项目,集中力量建设好传统优势专业和目前已有的3个教育部特色专业,力争使其成为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品牌专业,使特色专业培养的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要明显优于省内甚至全国同类院校相同专业的学生。并积极创造条件,再建成1—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以上省级特色专业。

2.积极调整改造部分传统专业

依据我校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以及现有专业的特点,凝炼专业方向,通过更新教学内容、改革课程体系,明确服务面向等方式,对社会适应度不高的传统专业进行调整改造。在专业调整改造过程中,积极吸收最新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教学改革研究成果,全面提高各专业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3.适度增设新专业

根据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结合学校实际,积极创造条件培植新的专业增长点,新增本科专业。优先设置已有学科门类下的空缺专业和社会适应度较高的新专业(含目录外专业)。

4.加大专业内涵建设力度

(1)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结合专业特点,在市场调研、广泛参与、深入论证基础上,进一步对各专业培养目标准确定位、明确业务培养要求、科学设置课程体系、合理设计理论与实践教学时数,制定符合社会需要和人才成长要求的培养方案,力克同质化、功利性的目标定位、规格要求和课程设计。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应用型、复合型的高级专门人才。

(2)优化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在部分二级学院试点的基础上,逐步推进按照学科大类培养的模式,打通学科基础相同的专业,构建学科基础课平台,实现优质课程资源共享,在前期(1.5—2年)实行宽口径培养,后期由学生依据自身发展需求理性确定专业(专业方向)。同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对人才专业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凝练专业方向,在专业方向上进行“深加工”,以培养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3)加大课程与教材建设力度。积极跟踪学科发展前沿,以教材建设为载体,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加大课程与教材建设力度。新建省级精品课程5-8门,校级精品课程10-15门,积极申报国家级精品课程;争取省级教学成果获奖15项以上。鼓励教师争取国家规划教材立项,编写出版高水平高质量教材和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反映我校专业特色的教材;加强纸质教材、电子教材和网络教材有机结合的立体化教材建设。

(4)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学工作水平。一是引进、培养专业领军人才。对于学校优势、特色专业,要着力引进高层次拔尖人才,加快培养专业领军人才。二是加强本科教学团队建设。重点遴选和建设一批教学水平高、结构合理、示范效应明显的教学团队,优化专业师资队伍结构,新建1-2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8-10个校级优秀教学团队,力争在国家级教学团队建设方面有所突破。三是完善教师激励机制,充分发挥教学名师、优秀中青年教师、师德标兵的示范效应,培养省级教学名师2—3名,校级教学名师10名左右,争取在“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评审中有所突破。四是加大青年教师培养力度,进一步落实青年教师导师制,遴选50名青年骨干教师进行重点培养。

(5)加强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提高实践教学质量。鼓励和支持各二级学院强化实践教学,围绕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加大实践教学改革力度,力争新建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1-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2个。建成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5个,拓宽与公安司法实务部门及企业、行业合作办学的形式,新建教学实践基地8—10个。

(6)实施专业分类建设与管理。根据学校发展定位,实施符合不同专业特点的教学质量评估制度,完善政策措施,优化资源配置,实施分类建设、指导和管理。针对学校的优势特色专业、一般专业和新办专业,分类确定不同的发展策略,在招生计划、人才引进、师资培训和教学条件等方面采取相应政策;针对不同类别专业制定专业建设、评估指标体系和管理办法。开展专业建设中期检查,进一步引导和督促教学单位开展本科专业分类建设工作,切实提升专业内涵。

(7)深化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继续推进以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为核心的教学改革,强化专业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打破学科专业间的壁垒,开放教学资源,为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志趣,发展潜力和特长创造必要条件;继续推行并完善创新学分制度;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和科学精神的培养,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增强社会责任感。

四、本科专业建设与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完善专业建设管理体制

完善适应我校专业建设和发展的管理体制。由校教学工作委员会统筹规划和决策学校专业发展和建设工作。要进一步强化各二级学院在专业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明确专业建设责任。全面实行专业负责人制度,遴选业务精良、责任心强的专业负责人具体负责专业建设工作,形成高效运行的专业建设管理体系。

(二)继续实施本科教学质量工程

实施本科教学质量工程是加强学校内涵建设的重要举措。各教学单位要科学规划,制订本单位“质量工程”建设方案,有计划有步骤地深入推进校级“质量工程”建设项目,建设一批基础好、有潜力的项目申报省级、国家级“质量工程”建设项目。“质量工程”项目实行项目负责人负责制和年检制,并对已有“质量工程”项目的建设工作进行过程管理,确保建设质量。

(三)保证专业建设经费投入

加大本科教学经费投入力度,确保四项经费(本专科业务费,教学差旅费,体育维持费,教学仪器设备修理费)占学费收入的比例达到25%以上,并保证生均四项经费逐年有所增长。本科专业建设经费实行项目管理,专项预算,专款专用。每年对每个新专业给予 5万元建设经费,支持其积极改善办学水平;对一般专业每个给予3万元建设经费,支持其改造升级;对于符合条件的特色专业,每个给予不少于5万元的建设经费,并提供政策倾斜,使其成为省内外有影响的品牌专业。加强对专业建设过程及经费使用情况的检查、监督。鼓励各二级学院积极筹措专业建设配套资金。

(四)健全专业建设评估与检查制度

以教育部本科专业评估的政策、精神为指导,进一步完善传统专业、新办专业、优势与特色专业的评价标准,定期从专业办学思路、培养方向、课程设置、办学条件、教学效果、教学管理、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评估、验收。要以专业评估为龙头,积极推进教师教学质量评估和教学单位教学工作评估,形成科学、完善、全方位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确保本科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稳步提升。

关闭窗口
办事指南 -更多-

 

· 2017-2018第二学 2018/04/20
· 关于我校2018届毕 2018/04/20
· 智慧树手机客户端 2017/08/30
· 智慧树平台新生注 2017/08/30
· 2016-2017学年第 2017/03/22
最新动态 -更多-

 

· 关于公示2016级拟转专业学 2017/02/24
· 关于我校2017年3月全国计 2016/12/07
· 复旦大学蒋玉龙教授应邀作 2016/04/21
· 近期我校教学科研成果再创 2013/09/26
· 学校召开开学初教学、科研 2013/08/25

     
 
                       地址:中国兰州 安宁西路6号甘肃政法学院  bet57365  版权所有